第120章(2 / 2)

睿王妃却是笑道:“袭夫人身量纤纤,有喜之后却不能害喜,想来全是卢大夫的功劳。我回去之后,便请他到王府给我把脉,看看能不能调理。若是来日胎象安稳下来,必要重谢袭夫人。”

有欲加之罪,也有欲加之功。

香芷旋忙说“不敢当”。

随后,睿王妃与三公主没有久坐,起身道辞。

三公主走的时候握了握香芷旋的手,“你可要好生安胎啊。哪日要你进宫的时候,我会提前帮你打点一番,不会让你吃苦的。”

简简单单的言语,透露出了一些信息。香芷旋道谢,叮嘱三公主注意调理身子,“殿下过于消瘦了些,平日需得好生调养。”

“唉……”三公主欲言又止,笑容苦涩,“我会的。”

先是为儿女情长忙忙碌碌,眼下好不容易试着打开心结,又要为母后、兄长的前景担忧。心宽才能体胖,可她过的就不是能够放宽心的日子。

送走这两位,钱友梅将夏映凡引到花厅,道辞时给香芷旋递了个眼色。借着香芷旋送她出门的机会,把方才夏映凡的话复述一遍,“我没说什么,也没应什么。”

香芷旋笑着点头,这才转身回到花厅。

夏映凡打量着这个让她一见便为之惊艳的女子。

在广州的时候,只是听说香家三姐妹个个貌美,只是彼时人们交口称赞的都是香家大小姐和二小姐,香芷旋更像是个不得不提一提的人而已。

而眼下香芷旋这样貌,说是倾城之姿绝不为过。

香芷旋有些累了,打算长话短说,便开门见山:“夏小姐找我何事?”

夏映凡理了理思绪,娓娓道来。

一番言语,与钱友梅方才复述的大同小异。

听到末尾,香芷旋言简意赅地给出答复:“我叔父无心功名,请淮南王放心。你想有个好出身,另辟蹊径才是。”

叔父不会将自己的身世公之于众,却也绝不会同意夏映凡顶着夏氏后人的幌子招摇过市,这一点,她确信无疑。

“可是……”夏映凡一双平静得透着凉薄的眸子终于有了情绪,“我们到底是兄妹。”

香芷旋实话实说:“他不记得你。”

“我知道,那时我太小……”

香芷旋勾了勾唇,“你姨娘卷了家财逃离夏家。”叔父没找她们算这笔账,已是仁厚。

这件事情上,她的立场是只站在叔父那一边。

叔父当初沦落到了什么地步,夏映凡可知晓?夏映凡知道自己的姨娘做过怎样的事,眼下却只是将当年种种轻描淡写地带过,让她心里很不舒服。

谁都不能因祸得福之后,就感激当初将祸事强加到自己头上的人。

叔父到了这情形,只想为她谋取一些好处。这让她感动,却一直心酸。她不想通过夏映凡得到劳什子的好处,只想让叔父心里好过一些。

毕竟,这与袭朗要通过睿王谋取好处,是不同的。

☆、128|118.5.22.111

夏映凡面色一僵,随后咬了咬唇,低下头去。她没想到,夏易辰会对香芷旋和盘托出过往种种。这样看来,淮南王说他与香芷旋情同父女,并不为过。

“可是……”她艰涩的开口,“儿不言母过,况且我姨娘到底已经去世几年。该得的报应、惩罚,我们都得到了。”

香芷旋挑眉,“这与我夏叔父有何关系?他甚至不记得你们。”

你做错了事,因果相报,当初被累得身无分文流离失所的人就该原谅你?换了她是叔父,她做不到。

“可是……”夏映凡抬了眼睑,神色笃定地看着香芷旋,“你不能为了日后着想么?迟早,我会嫁给淮南王,这几年他都未改心意,你也清楚。”

香芷旋笑开来,“来日我见到淮南王妃,自然是要低一头矮半截。眼下我肯见你,是秦家六奶奶百般说项的缘故。这是两回事,请你看清楚。”又一扯嘴角,“你为了今日得到冷遇,来日便睚眦必报,我也无话可说。”

便是能做得了淮南王妃,充其量不过是让人们看出她心胸狭窄,仅此而已。再说了,袭朗与秦明宇眼下是站在太子那边,又不是要辅佐淮南王怎样。一个藩王,还不如一个朝臣有分量。

说到底,淮南王能赖在京城到几时?

淮南王也好,夏映凡也好,都以为自己分量有多重,这一点已错了。分量重的,只有太子与睿王。只要淮南王稍稍有点儿分量,蒋修染之前也不会毫不留情地上奏折弹劾了。

而袭朗认可。

这说明什么?

在两个人眼中,如今的淮南王不过是一枚棋子,仅此而已。到最终,淮南王还不是要依着秦家、袭朗、蒋修染的意思祸水东引到睿王头上?且是不喜冒着偌大风险。

有些个金枝玉叶,还不如平民熬出头之后让人重视。

“那……”夏映凡哀哀叹息,“我明白了。”沉吟片刻,又问,“我能不能见见我兄长?你能不能帮我……”

“你说的是我叔父么?他不记得还有亲人在世。”香芷旋语气变得淡漠,“从他流离失所需得心怀善念之人收留善待的时候,他已没了亲人。”

她不喜欢夏映凡从此时就以夏易辰的妹妹自居。叔父并不记得她,从十几年前就各奔前程了。

夏映凡听出话音儿,漾出一个恍惚的笑,“便是他肯认,你也不肯认我。”

“不,我与叔父立场一致,我只想他过得舒心。”

夏映凡问道:“因何如此尊敬他?他是得了你父亲的救助——说白了,你们应当是主仆关系。”

“真正的夏家后人,会得任何人尊重。家父对叔父最是倚重,临终前将我们两姐妹托付给叔父。叔父是我恩人。”香芷旋语声更冷,反感任何人看低夏氏夫妇所致,“自然,如今他肯认的,才是与夏家有渊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