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2 / 2)

跃马大唐 大苹果 4346 字 15天前

玄宗冷哼数声,拂袖不语,忽然转头向李林甫道:“相国,依你之见,该如何责罚李适之此等失当行为呢?”

李林甫精瘦的脸上皮笑肉不笑,微一思索答道:“陛下,老臣以为……不必为此而处罚李左相,毕竟李左相也是一片忠心。边将和朝中大臣私下交往之事本就是朝廷该严查杜绝之事。李左相听到了线索,所以往下查一查也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他不分青红皂白,也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便胡乱指责,这让老臣很是难堪。老臣只需要李左相当殿给老臣和王御史杨御史陪个礼道个不是便成了。”

玄宗缓缓点头道:“相国心胸广阔,朕很高兴。一殿之臣本就该相互坦承相互包容,而非斤斤计较相互倾轧,众卿今日看到了,相国此举便是表率,不因左相对他的指责便加以报复,朕甚是欣慰。李适之,还不给相国和两位御史赔个礼道个歉,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李适之面如死灰,以他之傲,给李林甫王鉷他们道歉还不如受到责罚为好,本想出言抗辩,身边裴宽伸手轻拉他衣襟,低低说了声:莫要冲动,留的青山在。

李适之紧咬牙关来到李林甫等人面前,拱手咬牙道:“李某给相国和两位御史赔不是了。”

李林甫呵呵笑道:“好了好了,适之啊,咱们还是一殿之臣,咱们还要勠力同心为陛下办事,此事就此过去,今后谁都不要提了。”

李适之恨恨道:“相国说的是。”

风波消弭,殿上一片嗡嗡议论之声,玄宗也不禁止,他也有些疲乏,趁着此刻间隙,高力士端来参汤给玄宗服用,补充一下精力。

王源站在殿角处,一边活动着跪坐的麻木的双腿,心中一边感叹李林甫的老奸巨猾。今日之事,本来是李适之主动出击,但以李林甫应对李适之攻击的手段来看,李林甫甚至都没有认真的对待李适之的攻击,或者说根本没当一回事。

这当中固然有李适之准备不足证据不足的原因在内,但作为当朝左相哪怕便是说出风闻之语也是应该引起极大的重视的,更何况李适之还查出了些许的眉目。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被李林甫掌握,他先承认此事,之后儿戏般的否认,戏耍玩弄李适之于股掌之中,更是足以说明,李林甫根本就是对李适之极为藐视。他知道李适之的智慧和手段根本不足以对自己形成威胁,自己不但要粉碎他的进攻,还要表现的轻松愉快,这样给李适之的打击会更大。

而且李林甫对玄宗的心理揣摩显然比李适之高明太多,他利用这一点指出李适之话语中自曝的漏洞从而让玄宗对李适之不满,同时在最后关头,玄宗一脚踢过来一只皮球来,他也应对得当。他想弄倒李适之太容易了,但绝非今日。今日殿上大度之举,李林甫的大度给他在朝上又加了很多分。玄宗之所以要李林甫决定如何处置李适之,或许是玄宗试探李林甫对待政敌的态度又或许是玄宗根本不想追究此事,希望能大事化小,只是要李林甫出面给个台阶下罢了。而李林甫的应对堪称完美。

王源真正感到了李林甫的可怕来,这个人能雄踞朝堂十几年,显然不是运气,每一言一行都能看出精心设计的痕迹来,看不清这些倒也罢了,一旦看清了,便会生出毛骨悚然之感。

但王源其实还是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刚才的一番交锋,李适之其实是慌了神,完全忘了他起初要攻击的那个叫席建侯的人。其实刚才只要集中火力对着这个夹在里,李林甫和安禄山之间的席建侯,事情便会好办的多。

而且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立刻请求查明,便是安禄山打的胜仗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件事若是不能尽快查明,怕是今日朝会之后,立刻便有快马赶往范阳通知安禄山赶紧做好应对了。

总之,大好的破绽李适之不懂得利用,反而一口吃个胖子想直接牵扯李林甫进来,当李林甫进来之后,聚焦点便立刻不同了,等于是转移了弱点,这正是一大败笔。而以目前的情形,李适之却是无法重提席建侯和安禄山这两处事情来重新弹劾了时机早已错过,今日继续纠缠下去,他自己会比任何人都先倒霉。光是玄宗便不会再容忍他。

王源思绪翻腾,将自己代入到今日这场交锋之中,换位自处想了很多种不同的应对之策,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对于古代这种朝堂之上的权力争斗很有些天赋。最起码自己想出的每一种应对的办法都要比李适之要高明了许多。

“王源,王源。”耳边有人高声叫喊,王源从思绪之中醒了过来,抬眼望去,顿时吓了一跳。只见前方百官个个回转头来看着自己,上百双目光齐刷刷钉在自己脸上,有的陌生,有的熟悉,有的好奇,有的迷茫,顿时有些慌张,心脏狂跳起来。

“王源,还不上前拜见?高内侍传唤了你好几声呢,你发什么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前方响起,那是杨钊的嗓音。

王源赶忙起身来,快步上前,但听玄宗的声音在前方响起:“王源,是否朝会太过无聊,你睡着了么?”

第138章 学士

玄宗的话显然是在说笑,王源快步上前,按照之前的所学礼仪参拜完毕,起身后静静站在一旁。

“众卿家,这王源你们可有人认识么?”玄宗指着王源微笑问道。

官员们看着王源交头接耳,有人点头道:“王源乃近日长安城崛起之文坛新秀,焉能没听说过,不过却没想到是个翩翩少年郎。”

“是啊,很难想象能写出‘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这样的句子的人竟然是如此年纪的一个少年。”

“确实如此,王摩诘称之为天纵之材,给他起了个小李白的名号,我等早就想见一见王源了。”

玄宗呵呵而笑,看着王源道:“不光你们疑惑,朕初闻王源之名,得知他只有十九岁时,也是很震惊。想我大唐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涌现天纵之材了,这一点朕着实遗憾。众卿皆知,诗文乃我大唐国粹,大唐文脉理应一代一代传承发展,成为我大唐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传世之宝;可这数年来,文坛人才凋零,朕也是喜爱诗文之人,确实有些不太开心。”

群臣纷纷点头,认可玄宗的话。确实,这几年大唐诗坛名家老去的老去,归隐的归隐,已经飘零不堪。数年来甚少有好的诗歌流传,能扛大唐文脉大鼎的李太白离开长安后不知所踪,脱离了主流文坛的圈子,他的诗文传到长安文坛的也很少。王维高适等人算是中坚力量,但这几年也甚少有佳作问世,反倒是经常写一些禅境山水诗,让人有些摸不著头脑,整个大唐文坛确实有些沉闷。这一点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感触。

“李白乃天纵之材,只可惜他过于桀骜潇洒,不愿拘束于朝廷,所以虽满腹才华,但却未能留在长安。当年朕赠金赐归之后,其实是甚为遗憾的。数年来也未得其消息,想起李白来,到现在依旧是朕心中之块垒。”玄宗微微叹息,谈及李白,玄宗心中遗憾总是难以消除。

不过很多人都明白,所谓李白不愿拘束于朝廷之语只是冠冕堂皇之语,当年李白离京可不是他自己愿意走,而是迫不得已。便是玄宗下旨让李白离开的,因为李白实在是得罪了太多人了。在李白和那些被他得罪的恼火的人之间,玄宗选择了后者,虽说此举对李白未必是件坏事,但这也确实是玄宗很是内疚的一件事。

“陛下,不必遗憾,李太白虽满腹才华,可惜未必适合在朝为官,为朝廷效力。任他离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有人在山东境内见到了他,他一个人游山玩水访客交友,不知多自在呢,陛下何必为他担心。”高力士劝解道。

“果真如此么?那可太好了,不知有无新作诞生。”玄宗脸上恢复了笑容。回头看着王源道:“当朕第一次读到王源的诗句的时候,觉得王源的诗作像极了李太白的诗风,还以为是李白写的诗呢。后来知道是在梨花诗会上即席而作,朕才相信了一件事,那便是继李白之后,我大唐又出了一位诗文天才。王摩诘给王源送的这个‘小李白’的称号,朕很以为然。朕在想,或许是为了补偿朕失去李太白,上天便派了一个小李白来给朕,朕甚是欢喜。”

王源脸上实在烧的慌,感觉自己就是个欺世盗名之辈,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明显自己最大的优势便是知晓后面千年的事情,若不以此为资本,又怎能在这时代掌握命运活下去,难道心甘情愿籍籍无名活一辈子,将命运操控于他人之手不成。

玄宗依旧在喋喋不休:“既然天降如此才俊,朕岂能不有所表示,故而昨日朕于南内召见王源,试其才学。加之杨钊及杨门几名国夫人鼎力举荐,让朕下了决定特招王源入翰林院供职,一来昭显我大唐对人才的爱护,二来也不负上天之赐,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的表情有些惊愕,倒不是以为特招王源进翰林院之事,因为这件事从昨天便已经流传开了,宫内传出口谕要征求政事堂意见的时候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并不足为奇。他们惊讶的是陛下口中所说的举荐王源的人,居然是杨钊和杨家那几位风骚的国夫人。也就是说,这个王源其实已经攀上了杨家的关系,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这王源本是左相的幕宾,却不知怎么跟杨家搭上了关系,联想到最近王源被邀请参加虢国夫人的游春会之事,有不少人官员立刻便想到了另一层关系上来。王源身材修硕相貌俊美且又是当红的名士,杨家的那位虢国夫人是出了名的喜欢和长安城的名士和世家子弟们厮混的,那么这当中原因也很容易便猜出了八九分来。

这些人面带暧昧的笑容相互挤眉弄眼。心中均想:杨家几位国夫人声名狼藉,这王源和杨家素无关联,怎会突然得到她们的青睐,不用说是被杨家的某一位或者某几位收为裙下之臣,这才有了这次机会了。这样想着,看着王源的眼神便都带了些鄙视和不屑来。

“说起来,王源能站在此处,还是两位丞相之功劳。朕听说是左相李适之于市井间慧眼识珠找到了王源,带他参加了梨花诗会。李相国便是梨花诗会的另一位积极参加者,可说若无梨花诗会上的机会,王源也没有机会写出那几首上佳之作,成为众人认可的诗坛新秀。两位丞相可说是共同携手让王源扬名天下了。”玄宗笑呵呵的道。

“那里那里,王源有今日是陛下提携,外加他自己有本事,跟老臣可没半分关系。倒是适之是他的伯乐,但不知为何适之没有举荐王源。”李林甫呵呵而笑,不痛不痒的刺了李适之几句。

李适之面色青红,满脸阴云;看着王源的眼神颇为不善,只是今日刚刚铩羽,似乎知道今日再不宜对王源的事发表什么高论了。

“李相国,尔等对朕欲召王源入翰林院可有何异议么?朕昨日口谕征询你们的意见,若有异议可现在提出来。”玄宗终于回到了主题。

众人其实都知道,所谓征求政事堂的意见其实便是走个过场;陛下虽然这几年不太勤政,但是他从宫中传出的口谕是和以前一样不容置疑的。甚至可以说,在以前,有些事还有商榷更改的余地,近年陛下岁数越来越大之后,他的所有口谕都变得不可违背了。稍有违背,都会让他大发雷霆,总有人会因为此事倒霉。

所以除非确实有重大谬误,而且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否则政事堂是绝不会提出异议的。而特招王源入翰林院不过是件芝麻粒般的小事,政事堂中无论李林甫和李适之乃至下边的各房主事,又岂会这般自讨没趣。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李林甫的回答居然不是一口答应,而是表示了一些疑问。

“启奏陛下,臣等对陛下不拘一格为国纳才之举均表示赞同,唯一有一丁点疑问需要证实。”

“什么疑问?”玄宗皱眉道。

李林甫谦恭拱手道:“是这样,老臣知道之前有特招李白入翰林的特例,这次也算是遵照前例而为,倒也不违先例。只是陛下昨日的口谕臣有点没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