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含而不露(2 / 2)

锦衣夜行 月关 1832 字 13天前

※※※※※※※※※※※※※※※※※※※※※※※※※※※※※夏浔对辽东军务其实并非漠不关心,他在赶来辽东之前,就已做了诸多调查,从辽阳经沈阳到开原,这一路上也听取了大量汇报,对辽东军务已经有了个基本了解。在他看来,辽东各地的军队驻扎、兵力的配备、兵种的构成,都是经过长期战争检验的,纵然原来有些不合理处,在战争的磨励中也渐趋合理了。

他夏浔并不是行伍出身,难道还能比大明立国以来相继出任辽东镇守官的那些杰出武将们更高明?让他一个从没入过军校带过士兵的人,跑到这儿来指手划脚一番,就能让辽东军队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世上有这样的人么?

夏浔之所以一直到现在,所承担的差使都能无往而不利,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全才,而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懂得扬长避短。对于自己确实不擅长的事情,他只将将、不将兵,绝不指手划脚,越过下边的官员直接干涉更低一层的事情。

要改变辽东局面,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需要军队来保障,军队的主要问题现在并不是战斗力,现在还远没到明朝末期,驻屯士兵几近于普通农民,战斗力急剧削弱,一个鞑子能对付七八个明军驻屯士兵的年代,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明军追着鞑子的屁股打。

就拿这次鞑靼袭掠三万卫来说,如果沈永能及时出兵,他们绝不敢攻打三万卫达两天一夜之久,纵然沈永没有出兵,他们也是掠完了就跑,一气儿跑到几百里开外的地方,他们现在干的就是打家劫舍的马匪勾当,还不必当成势均力敌的对手。

朱棣敢把并不十分熟悉军务、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经验远不及丘福的他他派到辽东来,显然也是预见到了这一结果,所以如果夏浔只是想把这件皇差办得漂亮,很容易,他只要赶到辽东,斩了沈永,晓谕九边,严肃军纪,然后以他带来的五万精兵,再从开原附近抽调几路人马,杀进大漠里去,烧杀几处鞑子部落,那就可以凯旋还京了。

此事一经渲染、宣传,皇帝再褒奖一番,以后说起来,那就是辅国公杨旭剿倭寇、打鞑子,赫然大明一代明将!从这一点上来说,朱棣对这个连襟挺够意思的,此番出塞,明摆着就是让他镀金来了,是一件很简单且很光彩的任务。

夏浔是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难度,现在辽东所展现的一系列问题,还不是致命的,也许还需要一二百年的时间,隐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而现在,明国正处于强势状态,鞑靼和瓦剌刚刚立国,也正是纠正这些辽东政策偏差的最好时机,此时去纠正它,事半功倍,如果等到崇祯那年头儿,换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去坐崇祯的位子,怕也无力回天了。

眼下的事也是需要考虑的,只不过那并不是夏浔心中的重点,他已经安排给手下人去做了,一件事是调查取证沈永见死不救、放任鞑靼掳掠的事情,这件事有少御使的弹劾、有特穆尔的人证物证,其实已经足够了,夏浔故意拖延,是想了解一下沈永在辽东有多少亲信,是否到了可以对自己产生障碍的地步。

另一件事就是了解劫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情形,摸清他们的准确所在,以雷霆万钧之势予以打击,这是震慑宵小、鼓舞民心士气的大事,只不过,他没必要把这些事情都挂在嘴上,当地的汉蒙女真诸族百姓,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言论。

夏浔回去之后,对潜龙又交待了一件事情,了解哈达城的一切。

潜龙原来在辽东的眼线并不多,这里地广人稀,一个外人,纵然是经过惜竹夫人和谢谢的培训,个个都是精于伪装、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秘探,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并打探到足够的情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曰渐成熟的潜龙秘谍还是给夏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才几天的功夫,他想要的资料就摆在面前了。

他们打听到了那个袭掠三万卫的鞑靼部落的所在,那个鞑靼部落是一个两万多人的大部落,族中青壮战士四千多人,鉴于鞑靼人不管老幼妇孺,都能上得马、开得弓,此番明军是主动进剿的一方,在人家的家门口打仗,所以夏浔把对方的兵力预估为一万两千人,这已经是极数了。

夏浔立即调兵遣将,开始了详细部署。辽东诸卫将领纷纷接到了总督钧令:命令他们立即率所部骑兵在约定期限前赶到开原城报到,逾时不至者斩!

以夏浔从关内带来的五万精兵,要去进剿这么一个鞑靼部落,兵力上来说足矣,何况还有开原三卫一兵备的兵力可以调动,不过夏浔却集合了诸卫所有的骑兵,因为这一战,他的目的不是对敌人击垮,击败,击退,追逃,而是要把这个部落彻底从塞外抹去!

话说辅国公杨旭,在辽东整曰里猪肉炖粉条子,要么就是关东煮,言必称“鳖犊子、玩意儿、找削是不?”

然后他又迷上了东北二人转,回到金陵后来到朱棣面前,朱棣问其辽东之行有何斩获?

夏浔道:“唉呀妈呀,俺跟你说啊皇上,那嘎达整个就一荒僻,站在城里任何一角落喊一嗓子陕北信天游,那回音儿回的啊……”然后就表演起了东北二人转,把不明真相的朱老四一顿恶寒,额头好几道黑线……

(未完待续)